|
|
中小型农机培训班简介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参加亚洲、太平洋地区农机协作网作为成员国(印、巴、菲、泰、斯里兰卡、南朝鲜、伊朗、中国),该网负责人认为东南亚国家水稻种植条件与我国相似,我国中、小型农机具比较适用于东南亚地区。该网来函提出要我国为其举办一个七人的农机培训班(全称:联合国亚太地区经社委员会亚太农机网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讲授中小型水稻机制的制造,培训时间三个月。此培训班可增进我国同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并为我农机产品出口做宣传。农业机械部及外交部选定并委托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筹办。
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经过周密的筹备工作(外事联系,编写教学计划,自编英文教材,落实实习工厂,选定教学老师,解决学员食宿及补贴等),成功的举办了第一期培训班,学员共4名,分别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原计划5名,伊朗学员未到)从1980年9月4日开学到11月18日结束,共进行了76天。受到各国学员的好评。
1982年8月25日,第二期亚太地区农机培训班开学,学员共6名,分别来自菲律宾、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家。学校在第一期教学和教材的经验基础上,组织了一支较强的教师队伍,由教授2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4人组成。教师经过充分的准备全部用英语授课,并在开学前,编写了小型拖拉机、农业机械、机制工艺、热处理等九门课程的英文讲义(中文约70万字)和有关实验、实习指导书(中文约20万字),为后续农机培训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4月7日,亚太农机网委托举办的第三期中小型农机培训班开学,培训班共有学员5名,分别来自印度、菲律宾、泰国、伊朗、南朝鲜等国(培训班于6月15日结业)
由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委托学校为其举办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我学院经研究后,认为亚太地区农机网培训内容和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小型农业机械制造工艺培训班相近,具体时间也基本一致,所以可以采用相同的教材,一起加以培训。
1983年8月18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委托学院举办的第一期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开学,培训班共有学员14名,分别来自坦桑尼亚、印度、埃及、菲律宾、尼泊尔、索马里、缅甸、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等国家,并于11月11日结业。
1984年5月18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学校1980年-1983年为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亚太地区农机网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举办的三期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其中:亚太农机网两期,工发组织一期)一事作了题为《传授技艺,增进友谊-记中国江苏工学院举办的国际中小型农机制造工艺培训班》的报道。
同年8月20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二期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开学。培训班共有学员13人,分别来自朝鲜、缅甸、泰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加纳、约旦、尼日利亚、叙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
1985年7月30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三期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开学。培训班共有学员13名,分别来自缅甸(2名)、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索马里、乌干达、津巴布韦、尼泊尔、卡麦隆、坦桑尼亚等国家。
同年7月25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四期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开学,培训班共有学员14名(联合国官员卡拉马诺格卢来院对培训班进行期终评审,并参加10月24日的结业典礼)。
1987年6月4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五期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开学,培训班共有学员15名,分别来自缅甸(2名)、埃及、加纳、圭亚那、约旦、肯尼亚、尼泊尔、尼日利亚、索马里、乌干达、南斯拉夫、赞比亚、坦桑尼亚、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该届首次出现欧洲学员。
1988年8月8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六期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开学。培训班共有学员13名,学员分别来自厄瓜多尔、埃塞俄比亚、圭亚那、伊朗、肯尼亚、尼泊尔、菲律宾、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乌干达、赞比亚、印度、扎伊尔(学员未到)、坦桑尼亚(学员未到)等国家。
1989年9月5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七期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开学,培训班共有学员13名,分别来自孟加拉国、埃及、埃塞俄比亚、加纳、索马里、坦桑尼亚、特立尼达与多巴哥、乌干达、泰国、厄瓜多尔、南斯拉夫(未参加培训)、利比亚等国家。
1990年8月8日,亚太地区农机战略研讨会代表30多人(来自11个国家及一些国际组织专程来院参观。
1991年8月24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八期中小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培训班开学。突尼斯、印度、缅甸、斯里兰卡、叙利亚、尼日利亚、加纳、塞浦路斯、阿富汗、伊朗(未到)、圭亚那等国家选派学员共13名参加了培训。
截止1991年,我校共为亚太农机网举办了三期农机培训班,共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举办了八期农机培训班,学员遍布亚、非、拉、欧及太平洋地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合作、学术交流和扩大农机产品的出口工作,并增加与这些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友情。
|
|